2)第八百四十章 制度_秦将白衍在线阅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文化受到重大打击。

  再到后来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将这一思想禁锢推向了高潮。

  在赵佗看来,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但对华夏的思想文化造成的伤害极大,特别是到了后期形成儒家独大的地步,将其他思想视为异端,动辄进行打击,使得思想层面上陷入僵化,变成一潭死水,这是十分不好的。

  有竞争,才能有进步。

  垄断,只会走向毁灭。

  “历史早已改变,我既然到了这个时代,当不让百家断绝,使一家独大。”

  赵佗之前提议的农学、工学、医学等学室在数年的施行下,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为秦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天下各郡县的农官、工师甚至于医者,有许多都是毕业于学室,这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走向仕途的上升通道,社会层面上的反响很好。如今赵佗就是要增加学室的种类。

  除了农、工、医之外,又增设了诸子之学。

  相比于培养政治人才的法吏学室,以及农、工、医三个专业学室,这些诸子之学有些特殊。

  它们主要传播的是经过官方审核修订的诸子文化,和法吏学室不同,进入诸子学室并没有爵位限制,普通黔首只需缴纳一定的学费,便可入学。

  但因为门槛低,毕业后并不包分配官职和工作,而是拥有被当地官吏举荐和征辟的机会。

  这是赵佗推行察举制度的一个配套措施。

  察举制度,是汉代军功爵制度崩溃后,官方弄出来的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属于是科举制度的前身。

  赵佗想替换掉有隐患的军功爵制度,但科举制的实施条件明显不足,故而他选择了察举制作为过渡,在符合世家大族利益,减少实施阻力的同时,也为下层民众打开一条上升通道。

  下层黔首若是不愿去学农、工、医等专业技术,那就可以进诸子学室,进行学习,增长知识文化,展现相应能力后,就能拥有被征辟和举荐的资格。

  在某种程度上,诸子学室的设立,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为日后科举制的实施打下基础。

  这是一个过渡阶段。

  诸子学室的设立,得到了左丞相王绾的支持。

  不为其他,正是因为王绾亲近儒家,而诸子学室中正有儒学一席之地,他们自然会双手支持。

  甚至就连诸子学室的师资力量,赵佗也不操心,那些式微的诸子传人眼见官方愿意推广他们的典籍传承,自然是欣喜若狂,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赵佗对此表示满意。

  发展教育,就会涌现更多的人才。

  只要察举制度能够顺利施行,再慢慢改革,转化到科举制,那么军功爵制度这个不停推动帝国发动战争的根源也就慢慢解决掉了。

  就在赵佗尽力解决秦国身上的弊端的时

  请收藏:https://m.yssj.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