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4章 安置流民事多繁(二)_宣和轶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赵佶将宗泽的事情处理好,其实在思考可否将江南的流民也一道迁移到江汉去。其实赵佶很清楚,方腊这些鸟人之所以能起事,不过就是仗着江南地区地狭人稠,流民众多,煽动起老百姓的仇恨,要是老百姓都有活路,谁信他胡说八道啊,方腊那套东西,和专家没什么区别。

  但是大宋自立国以来,一向都是从西北移民,对于东南,关系国家财赋,一向是非常谨慎的,这事情赵佶也不敢立马下决定,还是觉得要召集一帮家在南方或者在东南任职过的官员商量此事,赵佶决定政事堂和部分在东南任职过的官吏商量,除了政事堂诸公外主要是苏轼、张商英。

  苏轼拜相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苏辙此时也是宰相,而且是入政事堂的宰相,苏轼虽然只是不入政事堂的使相,但是毕竟取得了参知政事的差遣,不少人认为兄弟俩同时备位宰相不合祖制,要求外放苏氏兄弟,赵佶坚决不允,拿出当年乌台诗案时曹皇后劝谏神宗的话:当年仁宗皇帝策试举人回来,见了苏轼两兄弟的文章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相才。’如今不但没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狱处死。苏轼无非是作了几首小诗,发了一点牢骚罢了,这是文人的习性,若是抓到了一点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罗织成罪,何以对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对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杀士人的祖训?

  赵佶表示任用苏氏兄弟为相,是当年仁宗皇帝的愿望,自己作为子孙,就当遵循仁宗皇帝的遗意,且苏轼虽为参知政事,不遇机务,仅为权知贡举,为加重考官权威之用,谁要是又异议,去和仁宗皇帝说去!

  这些人才闭上嘴巴,赵佶在垂拱殿等候诸位臣子,待到他们都到了,赵佶将宗泽劄子递给诸位大臣说道:宗泽这个劄子吾看了,觉得很有深意,国朝立国已经百年,人口滋生,国朝又承平日久,恐怕不仅是京东,东南各路都是地狭人稠,流民众多,与其待流民聚集,致生变乱,不若提前谋划,迁移人口到荆湖北路,既可以消弭祸乱,有可以开垦土地,使流民成为国家编户,为国纳税才是正道,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赵佶的这个话倒是让诸位大臣一惊,一般来说要是流民不是太多,地方官府也不会奏请朝廷移民的,这年头人口就等于赋税,是地方官的一个重要考核,要是一个地方人口大量流失,税收减少,是会被朝廷问责的,些许流民,要是真聚集起来,大不了出动厢军将其驱散,只要不是大股流民作乱,地方官府都不会向朝廷上报的。

  作为在苏州、杭州都任职过的州县长官的苏轼,对这事还是有发言权的,苏轼说道:官家,江南确实是地狭人稠,但是又与其他地方不同,一来是江

  请收藏:https://m.yssj.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