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3章 大阅禁军兵威壮(四)_宣和轶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身份同时,由师旅将帅向职司主官转变,其任三衙主官者行施职权由通过军吏转为三衙官吏,其办公场所亦由公廨转入三衙。由于军政体系与禁军组织体系之间没有全然融合,禁军中低级将校不属军政机构官吏,而禁军各营内部组织性要靠中低级军校来维持

  通过这种方式,其实是变相剥夺了三衙管军的兵权,将他们与禁军各军、厢、营割裂开来,将他们摆上三衙,不再实际领兵。

  同时三衙管军兼有两重身份,在京其所管军队为京师各番号禁军,外任则为征战军队之将帅。禁军高级将校之职任总曰:“总领中外师旅,内以弹压貔虎,外以威服夷夏”。管军因其兼有节度、观察、防御使等武官衔,被纳入武官差遣之列,可外任为部署、钤辖等统兵职。

  留于京师的管军职责有二,一为名义上统领京师各支禁军,二为以三衙正贰官身份掌领三衙机构。高级将校虽兼两职,实则有别,其管军之职所统辖对象为整体上的禁军,偏于虚职,其三衙主官之职所管对象为单体的禁兵、厢兵等,有明确的具体事权。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枢密院也取代三衙成为决策机关,三衙则成为枢密院的执行机关。禁兵执行征战、戍边及轮值任务,涉及兵力的流出均须经过三衙。

  依宋制,京师禁兵若不出戍,训练之外需担起番卫之责,禁兵需轮替到宫苑、京师衙署、城门、巡检等处轮值。另高级官员赴任他处,朝廷差禁兵若干护送。京师凡需用禁兵之处,三衙从诸营中抽取兵士若干,指定某将校带领,事毕于三衙交割手续。

  地方靖安,须由朝廷派禁兵震慑,更戍之制使得禁兵轮替到地方州军屯驻成为常态。某处应屯禁兵若干,由枢密院来拟定数目,然枢密院自身无统兵之权,蓄于各营的禁兵须通过三衙才转化为屯戍之兵。在调兵流程中,所经的三衙机构与本辖将校等环节皆不可缺,三衙接到枢密院调兵印信公牒后,根据在册各营兵籍,到军营处由将校点足数目。禁兵若绕过三衙和本辖将校而自行投奔征战军队充当效用,则不为制度允许。

  这套磕磕碰碰的制度极大的降低了禁军的反应速度、堵塞了禁军的指挥链条,究其根源在于三衙军政体系难以将禁军原有组织体系全部消化,由而造成军政官员与将校在身份上的差异,三衙等军政机构官吏大多不具军职,而绝大部分禁军军校不属武官之列。

  两者之间的鸿沟导致三衙政令在行施过程中由将校代行的环节与军政官吏主导的环节无从实现无偏离对接,无论军政体系亦或是军队组织体系皆非为对方量身打造,故而出现不配套的现象。

  才使得禁军面对突发事件,根本来不及反应,禁军面对西贼、契丹甚至交趾往往束手束脚,难以大胜的缘由也在于此。

  听完折克行的陈述,赵佶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如何让宋军的反应更加敏捷,命令传达更加流畅,确实是个重要的问题,现今之事,还是大阅,赵佶决定大阅后在讨论此事。

  喜欢宣和轶事请大家收藏:宣和轶事书海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请收藏:https://m.yssj.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