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张家别院_柳亭英雄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夫,马车停了下来,碧湖掀起车前的布帘说道:“张公子,把式说到了杏花巷口了,不知道清平斋要向里走多远?”云华道:“不远了,咱们下车向前走走便到了。”说罢他第一个走下车,从袖口取出一块碎银子,交给车把式道:“辛苦您了。”车把式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执意不肯收,说道:“公子请收回去吧,我是府里西门上的把式,驾车原是本分,就算是要赏赐,也是老爷、少爷给,断不能要客人的。”李卓然此时也下来马车,闻言说道:“我们与你家少爷是八拜之交,从不把自己当客人的,您老人家收下吧。”车把式一听,便连连道谢收下了碎银子,打道回府。

  秋秋起先以为,杏花巷定当种满了杏树,不料却是一半银杏,一半榕树。原来这里在唐朝时,本叫做素衣巷,可每年到了五月份前后,恰好银杏树会结出金灿灿的银杏果实,榕树也会开出满树香气馥郁的合欢花来,粉色的花和金色的果实交映成趣,十分美丽,巷里的人便都改叫它“杏花巷”,流传至今。一行人在树荫下走到了一户宅院正门,连着五级石阶上去,是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门上钉着杯口大的黄铜门钉,左右有两个祥云出岫的门墩。秋秋看到大门之上,悬了一块漆黑的匾额,拿金笔十分飘逸地写了三个大字——清平斋。

  云华走上前去,扣了扣门环。李卓然惊讶地问道:“里面有人?”云华点点头道:“是冯叔和冯婶,张家怕这宅子荒了,让家中的一对仆人过来守着的。”话音未落,门从里面卸掉了门栓,打开一条缝来。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子,穿着一见土布罩衫,戒备地向外看来,见到门外站着的是云华,他面露惊诧,但立即毕恭毕敬地说道“少爷,秋姑娘,你们来了。”随即将门大开了,让众人进来。

  云华等人迈过门槛,走进了清平斋,冯叔关上门,对云华说道:“少爷,我去叫我家那位煮茶,您先与诸位去堂屋略等等。”说罢便向前跑去。秋秋打量着这里,见门内左侧朝东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正楷刻着韩愈的《原道》一篇,右侧有个小屋子,应该是冯叔住的地方。向前走了七八步,五级石阶下来,绕过绘着风竹图的影壁墙,便是清平斋的院子,约有五六亩大小,院内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种满了奇花异草,藤萝树木。那树木或挺拔入云,或姿态奇美,各自舒展,树干却均粗到需要两人合抱才能环过来,似乎有百年的树龄。从花草间向前走了几十步,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水塘,潺潺流水横着流过,从围墙下一转去了后面,又有一座玲珑精致的石桥架在上面,桥的对面,便是清平斋套着书房与卧斋的主屋和左右各三间厢房,呈凵字向他们展开怀抱。

  李卓然和欧锦书从迈进清平斋起,就对这院子赞不绝口,此时看到主屋和厢房,便问云华后面还有没有房子,云华笑道:“接着厨房,后面是个竹园,种的都是竹子,穿过再向后便到了后门了。后门上有个屋子,是冯婶住的。此外便没了。”李卓然叹道:“好精致的宅院,从前都没听你提过。”

  云华还提着那一包荷叶包着的糯米藕,一面招呼大家进堂屋歇息,一面说道:“这是张家的外院,从前我也不常来的,上山之后,偶尔来临安买东西,倒是带小秋来过两三次,但也都是只住一晚就走了。”李卓然听他这样说,悄悄问道:“老张,你和家里还没和解呢?”云华的笑容顿时变得苍凉了,轻轻说道:“不是和不和解的问题,有些事一句话说不清楚,晚上我再与你细说吧。”李卓然点点头道:“正好清州那边的一些事,我也想和你说,晚上咱们喝着酒谈。”说罢两个人便也一起走进了主屋之中。

  请收藏:https://m.yssj.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