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百八十章 有幕后黑手_我是第五天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这种模式叫卫星式经营模式。

  嘉禾凭借着这种先进的理念成功击溃邵氏,成为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香江最大的影视公司。

  八十年代中后期,这种模式直接造就了围绕着嘉禾、金公主、德宝三条院线成立的无数公司。

  新艺城、永盛等等公司便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

  不过,由于这种院线制营销模式于80年代后期发生的变化,香港电影工业的生态环境也因此有了根本转变,从而对香港电影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也出现了遏制。

  首先是「新艺城」的解体影响了香港电影工业的格局。

  「新艺城」发展到后期,越来越向「邵氏兄弟」辉煌时期的大厂体制转变,除拥有片厂外,还有配音间、唱片公司等,员工人数超过百人,每年维持基本开销更是需要1000多万元。

  于是在1985年便出现了亏损。

  同时其主脑经营思想存在严重分歧,1986年后,施南生辞职,徐克和曾志伟也脱离「新艺城」,高志森转投「德宝」,麦嘉跳槽「宝禾」。

  「新艺城」高层的分崩离析,致使其在1988年后淡出香港影坛。「新艺城」的衰亡,再次证明了在娱乐业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电影工业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多元化、灵活化,那种「大而全」的大厂体制已经落伍,一经出现便注定了最终将被淘汰的结局。

  同时「新艺城」的结束也严重影响了「金公主」的片源。

  八十年代后期,新宝院线的建立,是这一时期香港电影格局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80年代中后期,香港影片由于质量稳定、类型多样而在台湾、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地区热销。

  如80年代后期台湾的十大华语卖座片中,十之八九为港产片,这种状况吸引了以台湾资金为主的海外资本。

  但在当时稳定的院线制营销秩序面前,这些海外资本缺少进人香港影视的畅通渠道,尤其是在「新艺城」、「嘉禾」的强盛时期,外资只能偶尔通过香港的独立制片公司投资港片,无法获得香港的一线明星的加盟,更拿不到重要的拍片档期。

  一些精明的香港院线商看到了这股涌动的海外资金,1988年,与雷觉坤合股经营金公主院线的陈荣美和冯秉仲又自办了脱离「金公主」之外的新宝院线。

  「新宝」开始主要作为中介人,为涌入的外资和香港的独立制片公司之间搭桥牵线,合作制片,成片除在新宝院线上映外,还可由投资者带回其本土市场获利。

  由于「新宝」的出现,台湾等地的外资顺利地进人了香港影市。「在90年代初,香港影市的主要投资者,已不再是往日呼风唤雨的「金公主」、「德宝」、「嘉禾」等院线老板,而是台湾的「八大片商「」。

  外资的大量

  请收藏:https://m.yssj.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