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_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者为比二千石,后者为二千石);随着州郡兵的重新设立,太守、刺史等地方文职常加军职以领州郡兵,但所加军职,一般须按军功来加。文职与军职之间的界限不是很严格,同一人常会两者间相互转换。这些措施对曹魏军政统治都极为灵活有利。

  3、曹魏的护军、领军、都护将军等军职,相当于杂号将军,可以是方面的统帅,也可以是方面的监军,不少是以宗室、士人出任此职,其具体地位及军事指挥权随该人与曹操关系密切而定。从升迁记录看,曹魏最信任的还是本家人,而不是完全看他们的才能,幸好夏侯家、曹家出的人才确实不少,特别是夏侯渊、曹仁,但有些人升迁太快了,例如曹真、曹休,名实不符。这些弊病都是君主****制度下必然产生的现象,也是对曹操声称“唯才是举”的一个讽刺。

  4、具体军职设置方面:

  都尉、校尉、中郎将、将军诸职前面应该都加有名号,史书往往省略其名号,如典韦传未记其校尉名号,但在《三国志三少帝纪》里面记载为“武猛校尉”。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官职,就是议郎一职,原本是六百石的文职官吏[4],但曹仁、曹纯都长期以此职率领骑兵部队。从职权和地位看,这是个与杂号将军地位相当的军职。其中的演变过程不详,让人颇有奇兀之感。

  5、东汉中前期军队的编制主要分为:部、曲、屯。部的主官为校尉,规模小则主官为军司马或别部司马,副手为假校尉、军假司马。曲的主官为军候,副手为军假候。屯的主官为屯长。而将军的亲兵由门候统领,估计是牙门将的****[5]。最基层的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主官分别为伍长、什长,从秦到魏,这个没改变。什到屯之间应该为五十人队和百人队。(据《尉缭子》,什以上或者设50人的率,或者是百人的卒,汉承秦制,估计编制改动不大,但名称会有异。)

  建安年间,曹操对军队编制改动很大。部、曲、屯作为编制单位不见,除校尉、司马,军候、屯长、门候等职也消失。完整编制如何,资料缺乏。只知道基层主官分别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6],比较大的编制单位是军和营[7]。军的主官应为将军,营的主官应为中郎将、校尉、都尉等。

  6、蜀汉、东吴军职制度资料相对较少,但三国之间军职制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例如,牙门将在蜀汉地位较高,也比较常置,位在校尉与裨将军、县长与郡太守之间[8],魏、吴初期少见其职,且地位较低,后期则均升高,主要应是受蜀汉军职制度的影响[9]。

  注释:

  [1]“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公、

  请收藏:https://m.yssj.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